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年轻人不关心“我是哪里人”了

日期:2025-11-0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中国高速发展的流动社会更像一台巨型的“和面机”。
撰稿|沈 彬

  前不久一次聚会,遇到一位大型企业的领导,闲聊起来,他吐槽说:现在的年轻人发来的简历里,几乎都不写自己的籍贯,让人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在老一辈看来,籍贯自带身份信息密码:它不仅是爷爷的居住地,还是本人的成长地,更是一堆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格习惯的总和——是吃面食还是吃大米?是讲南方话,还是北方话?是喜欢读书,还是喜欢做生意?是性格外向,还是精明内敛?是喜欢抱团,还是个人表现?

  早10多年前,你去售楼处说自己是温州人,就会被奉为上宾;你说你是潮汕人,别人就会认为你不适合做打工仔;如果你是青田人,会被认为有一堆海外亲戚;我是上海人,餐桌上的人也会给我搞一个人物画像——这人酒量不大。

  清朝时,为了打击科举移民,籍贯是不能够随便改的,在异地呆上三四代人之后,要求有房产、田地、祖坟,三者缺一不可,才有希望改籍贯。费孝通先生在名著《乡土社会》里讲中国的根柢是乡土的,乡土不仅是出生地,更是可以动用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参数,以及成长环境、价值观的参数,林林总总被浓缩在那个表格栏里。这就是籍贯栏,给一个人的大致品行、成长环境、社会资源做了一个背书。

  不过,事情正在起变化,年轻人越来越不清楚、也不关心“我是哪里人”了。

  近三四十年高速流动的社会,让籍贯跟不上学习、工作场景的变迁。一个人的爷爷是湖南人,爸爸在武汉读大学,到深圳工作,娶了四川的姑娘,生下了孩子,等孩子到学龄又转到了苏州工作。孩子是哪里人呢?家里面可能讲着四五种方言。他们生活过的地方对孩子有影响,但影响又不那么大,并没有学会当地的方言,也没有融入当地土著的生活方式。而这种“蜻蜓点水+地域融和”的成长环境,恰恰是很多年轻人的成长常态。

  我关注过一个四岁的网红萌娃:父母一个是广东的,一个是安徽的,孩子从小养在上海。有一次,孩子说“我是上海人”,妈妈就反驳她“你不是上海人”。但是面对“那我是哪里人”的问题,妈妈就答不出来了。

  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户口簿里面那个“籍贯”离自己太远,现实的生活处境就是喜欢吃四川火锅、听东北口音的短视频,和好兄弟、闺蜜要用普通话交流,不会说方言,也没有对地方美食、生活习惯的执念。

  移民社会是大熔炉,中国高速发展的流动社会更像一台巨型的“和面机”,把各地方的人均匀地揉在一起,让每个人身上呈现出了惊人的“均质”,地方特色不再明显,以至于这一代年轻人不再关心“我是哪里人”。撰稿 沈彬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