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热点都要当成舆论监督
前几天,小红书上传了这么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有个人在上海路边一个电箱上贴了个挂钩,在电箱上写几行字:“我每天在这里打车,挂钩是用来挂包的,请不要拆除。”有网友觉得好玩,把照片发到了网上。
没几天,挂钩不见了。大概挂钩主人不服气,又贴了一个挂钩上去,再次被“好事者”拍照片发到网上。有网友看到这一幕,在网上发布他脑补出的电箱的独白:“如果您不想背包,可以把挂钩贴在自己身上。”
“连续剧”挺有意思的,我发到自己朋友圈,想不到惊动了朋友圈里属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方客气地留言——“工单收到”。后来,有媒体对这件事做了报道,接电话的基层工作人员面对“突发舆情”显得很紧张、局促。
想想,在“网络舆情”紧箍咒之下,如今一些本没有明显是非对错,也不是黑白分明的事,上了网成了新闻,变成非要给出说法、拿出方案、解决问题的“舆情事件”,轻松不得,活泼不来了。
路边挂钩子,有人挂,有人摘,本来是充满市井烟火气的轻喜剧:也许是下班后某位“懒癌”发作的白领,实在不想承受包包之重;也许有个较真的人就是不许TA占这个便宜,两个人隔空斗得有声有色。这件事,非要说影响了公共利益,充其量就是挂钩主人涂画公物而已。
但事情上了网,特别是被媒体报道、政府部门被问询之后,就成了职能部门的“天降工单”。网友们也在跟评区里面吵了起来,个个金刚怒目,青筋暴跳。群体极化、信息茧房、情绪感染、后真相、符号性暴力、愤怒诱饵……冷冰冰的学术词汇成了我们的信息生活日常。
20多年前,上网被叫“冲浪”,代表着那个时代人们对互联网的想象——悠闲、放松、探索、社交、收获新知、学习包容。
如今的上网更像是上班、战斗,要控评,要“保护本体”,有没完没了的事情需要你去站队、应援、支持、批驳、表态。互联网上的表态欲、站队欲也压缩了宇宙中本应该有的灰色空间,没有一笑了之的淡然,没有纯粹分享的好奇。
你在网上的一举一动,每次转发,每个点赞,总会要被追问动机、追问立场、追问应对措施。好像没有做好应对的预案,就不配转发似的。你转发了一曲“哈基米”,就可能被追问对一起虐猫事件的立场。你转了一段动画,就可能被追问是不是在阴阳最近大热的某事件。
挂包这事儿,纯粹觉得好玩,不是舆论监督,大家都松弛一点吧。撰稿 沈彬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