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艳的背后
“大作家”顾艳固然臭大街烂大街了。但她背后倚仗的是些什么人?那么多的名刊名编辑,听任她过关斩将,如入无人之境,不禁令人遐想:如今发表烂小说原来是这么容易?成名原来也这么容易?但事情好像又不是这样的。
我也是长期做编辑的人,做了三十年。曾听无数人抱怨,想在主流杂志发表作品难于上青天!如是则一边“难于上青天”,另一边却什么“烂污文章”都可以洋洋得意,傲示世人,荡荡乾坤,真的如此不公?!
顾艳的抄袭剽窃据说呈“扫荡状”、“推土状”,举凡中外名著、古今力作,纤指所及,无不俯首,粉掌所到,无不齑粉;或掏心,或剪边,或剜肉,或抽筋,予取予夺,肆无忌惮。故而不断地有人网上发问:婚前有婚检,高考亦体检——这,杂志社或出版社究竟还有没有“三审三校”制度?
说是审校越来越严,为什么独独对顾某如此温情宽厚呢。
或曰,编辑失记,对名著佳作的失记。所以无法察觉剽窃之恶。说这话的起码是外行或无知甚或心怀叵测。
一个文学编辑,尤其是大刊的编辑,不熟悉名著是不可原谅的。应除名。
须知顾艳剽窃的并非冷僻之作,比如王安忆的名作,陈染的名作,你能想象一个著名文学大刊的编辑根本没看过王、陈两人的主要作品?那么类似的编辑要么是具“尸体”;要么装傻,佯做不见;要么“稿到即签”,根本不看,什么“三审三校”去他的!
除此以外没有可解释的。我这辈子做过科普健康类编辑,也做过新闻综合类编辑,前者我必须熟悉全国的主要健康类杂志,天天“领市面”,严防重复发稿和抄袭剽窃类稿。后者做调查类深度报道,我绝不能不看中青报的“冰点”和央视的“新闻调查”以及南方周末的“深度调查”。
这叫“对标”。外界大概不知道,但凡做编辑的,有种职业本能,即对自己亲手签发的稿子有一种猎狗一般的记忆嗅觉,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前发过的东西,拿过来“一嗅”,就觉得味道“不对”,或似曾相识、或改头换面、或“异样刮得”——总之灰线草蛇,哪里不对劲,如同《西游记》里的妖怪,一进洞就四处乱嗅:怎么有人味?!
谓予不信,我曾调查过新民晚报“夜光杯”的几个编辑,多年前编发的稿子还能有记忆么?回答几乎毫不迟疑:只要我编发的,马上眼熟!
所以,顾艳背后的编辑们,是该出来走走了吧!撰稿 胡展奋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