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正文

也说菜肉馄饨

日期:2025-11-1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上海从来没有“菜肉馄饨”的叫法。馄饨只分“大馄饨”与“小馄饨”。
撰稿|胡展奋

  只谈馄饨,不谈电影。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我们这一代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记事,上海从来没有“菜肉馄饨”的叫法。至少爷爷一辈开始,馄饨只分“大馄饨”与“小馄饨”,但凡大叫“来一碗大馄饨”的,一定是指“菜肉馄饨”,约定俗成,不会有错。小馄饨,则一定是鲜肉的,含肉极少,绝不会比绿豆大多少。

  原因只有一个,猪肉金贵。历史有记录,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每人每月肉票6两(后来涨到8两)。没有能力去奢侈到纯鲜肉包大馄饨。所以大馄饨只能是菜肉的,指向唯一,不可能有“鲜肉大馄饨”,更不必赘称为“菜肉馄饨”。

  事实上,类似的“蒙前省略”生活中还很多,比如“肉”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从南到北就是指猪肉,无论口述还是书面表达,谁都能听得懂,母亲要我去菜场买肉,通常就说:“去买点肉来。”绝不用特地关照“是猪肉啊”,我也不会为了买点肉跑到清真肉店去。

  “肉”就是猪肉;大馄饨即指菜肉馄饨。但这一切在“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被改变了,因为餐桌的日渐丰盛,“三鲜馄饨”“鲜肉馄饨”“虾仁馄饨”相继涌现,大馄饨的叫法实在无法涵盖众多馄饨了,便以“菜肉馄饨”示别。

  然而时至今日,老上海的习惯称谓,“来一客大馄饨”还是指菜肉馄饨,除非在场的还有“鲜肉馄饨”或“虾仁馄饨”。至此不能不想起小时家里包馄饨的场景。母亲首先选皮子。皮子分“黑面粉”和“精白面粉”的,后者要贵几分钱。肉虽都是猪肉,菜却有讲究,一般是青菜,也有荠菜的。将其焯水后捞出挤干,斩末,再次挤干,拌入肉糜,加入调料,有时打入一个鸡蛋。然后往一个方向使劲搅拌,最后填入馅心时总是嫌母亲“小气”——为什么不填饱塞足呢?!馄饨出锅后汤料总是猪油、味精、盐,再放酱油就是“巴子红汤”了,更不会再放虾皮、蛋丝、紫菜类,上海人讲究“清清爽爽”,第一碗必送本门牌号内最年长者,一家一碗,客堂、厢房、亭子间……

  多少年过去了,某次在“吉某馄饨”吃馄饨,忽然觉得很“难吃”,细察发觉为了迎合某种社会心理而馅子太过紧实,干、硬,没有“微汁”,至此方悟老一辈包馄饨“不肯塞足”是智慧而不是“小气”————馄饨不能塞太满,留点余地才“松”,才有“微汁”呢。

  凡事留余地就有美。不是吗。撰稿 胡展奋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