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实的偏见
看完叶子奇先生的大型个展,不久之后到上海看了陈逸飞的大型回顾展,忽然这几周开始阅读当代相关的写实绘画文章,来对照看过这两个大型展览后的余波荡漾。去反思在这追求差异化自我表现的当下审美视之为老派的写实绘画,如同当年印象成潮流时学院派受到的鄙视一样,是否是一种偏见。
这两位分别在两岸出生的具象写实绘画艺术家,风格是迥然不同的,这也许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及性格、思考有关,不过他们曾在相近的时间段里在纽约待过,也正逢纽约照相写实兴起与消退,两位在创作上有属于自己的追求。这回连续观赏两位横跨半世纪的作品,还是深刻读到时代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叶子奇先生在纽约待了十数年后返回台湾,依然孜孜不倦创作至今,都以生活所观而述,每件作品全是长时间去慢慢完成,在写实的表象下却都是描写时间的借题发挥。而陈逸飞借着“水乡”的盛名返国,展现他雄图大志,孜孜不倦的规模式盛产大尺创作,同时也延展了美术相关事业:设计、电影、媒体等发展。
这次看了陈逸飞先生的大展,有个很强烈的感想:在展览现场似乎对于一位艺术家的回顾,几乎都站在丰功伟业的表象与官方媒体价值去展示,当然这也可能和陈先生在他积极经营的后半生里,一直活跃于那个时代群众面前有关系。因此在展览现场似乎大都看到相关年纪的慕名者流连观赏和话说当年的讨论;我发现在展览现场里,年轻观者似乎很少,这是一个让我感到好奇的现象。观后纳闷了几天我忍不住也探询了一些较年轻的艺术爱好朋友,他们的反应都是相近的:他们提不起兴趣,几乎都是因为具象写实绘画过时及油腻、矫饰、直男审美的回避(这点和20世纪初印象画派出现时反学院画派的情形一样)。忽然想起当时朋友看了《繁花》也曾跟我聊起,该如何欣赏陈逸飞的作品。我也想了很久,只能简单地说不要对写实绘画有偏见!
我以为在绘画的艺术创作中,写实绘画是最直观对照时代的一种阅读法。而同一时间在东、西方的画坛上,也有许多直到现在仍令人念念不忘的具象绘画创作者,虽然他们此时都已老去,但即使现在回头,再看他们的作品,依然可以强烈感受到,时代与艺术家共振之下的各自独特气息。
在数位虚拟兴起的这个时代,具象绘画似乎已经在人们快速浏览短文、短视频的节奏之中,失去被细细品尝阅读和理解的机会;同时当摄影、图像处理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加上AI的辅助,那些靠时间、技术及情感,细心与耐心的绘画,已经放逐到边缘不容易被看见。因此每每当我发现到一些在具象绘画上有着自己观点和坚持,慢慢地创作与探索的年轻艺术家们,心中都是非常感叹和支持,也更愿意停下脚步仔细看完其作品。撰稿 姚谦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