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时代之声
许久未曾造访新加坡,这次的行程专程为了参观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的展览“CITY OF OTHERS”,副标题为“1920—1940年在巴黎的亚洲艺术家们”。这个主题一直是我感兴趣的阅读领域,并且在我的艺术收藏中也有所反映。因为去年参与了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展“Foreigners Everywhere 到处都有外国人”,这次展览让我感受到一种延续的阅读体验。展览探讨了移动的人群所引发的文化变迁,以及人们在离开熟悉的故乡后,从异乡人到接纳与认同的思维变化。这些情感、思考和描述,常常成为各类艺术表达的主题。
此次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的展览聚焦于一战与二战之间的亚洲艺术家群体,特别是越南、华人及日本艺术家。他们的迁徙并非单纯因为一战的影响,而是因为印象派的兴起,使巴黎成为当代艺术的中心,吸引了众多年轻艺术家不畏战争风险而聚集于此。同时,各自祖国的历史背景也促成了这次的文化移动。面对不同出生地、民族和文化的年轻艺术家们,巴黎在那个时期接纳了各种文化的碰撞,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
越南因长期受到法国殖民的影响,特别是法国艺术家所创立的河内美术学院,使得越南第一代学习西画的学生们毕业后,纷纷涌向这座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殿堂巴黎。这些在巴黎求生的艺术家们,发展出以西画技术在绢上创作的混合型作品,为近代美术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同时,越南的漆画工艺也融入了法国装饰主义的当代创作范畴。与此同时,华人艺术家们则受到蔡元培留法勤工俭学的号召,像林风眠、徐悲鸿、常玉、庞薰琹等人,为华人当代艺术开创了新篇章。在展览中,我首次见到了许多来自法国美术馆及藏家的华人大师名作真迹,深受感动,仿佛能感受到大师们在异乡创作时的年轻气盛。日本最著名的巴黎画派艺术家藤田嗣治的几件代表作,来自蓬皮杜和福冈美术馆的展品,非常难得一见,让人倍感珍贵。
展览中有一个环节专门探讨当时巴黎对东方美学的迷恋,这种迷恋成为了时尚,并融入了当时的装饰艺术和商业设计中。这些亚洲艺术家们也参与其中,对法国当时的工艺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互影响。当时的巴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重建了一比一的吴哥窟主建筑,并融入了大量东南亚传统服饰和舞蹈元素。展览中展示了大量的照片和影像文献,生动地呈现了那个时期巴黎的多元与热烈。人们在庆幸一战过后的重生之际,却未曾料到和平的脆弱与短暂,二战的阴影不久便降临,一切戛然而止。
这是一场非常引人入胜的展览,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深刻描述。展览由中、日、法三位艺术史学者合作,加上各国美术馆的支持,整理得非常丰富且条理清晰,让我们在百年之后重新阅读那个因亚洲艺术家而成就的时代之声文化飨宴。撰稿 姚谦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