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嫉妒
我曾写过一篇随笔《九死难医嫉妒心》,文中举了很多古人嫉贤的故事,有曹操嫉妒杨修、孔夫子嫉妒少正卯。近看史书,又意外地发现了一位历史名臣王猛也好妒。他出身寒门而文武双全,辅助前秦苻坚统一北方而成一代贤相,史称“鞠躬尽瘁,整肃吏治,选拔贤明,励精图治,关爱黎民,恩泽贫困”,以至于前秦皇帝苻坚公开宣称:谁敢说王猛坏话,我就用鞭子抽他!故被誉为“南北朝”时的诸葛亮。
但就这么个名垂青史的贤相却异常嫉妒同朝另一位素有贤名的大将“冠军将军”慕容垂,在屡次挑唆苻坚贬黜后者不果后,居然骗取了慕容垂的贴身佩刀,再买通慕容垂的侍卫,让他把佩刀送给慕容垂镇守在外的儿子慕容令,同时请人高仿慕容垂笔迹,写了一封告急信,中心意思是为父的在朝被王猛嫉妒陷害,情形危急,只好外逃,现已在半路,你接信后必须立即出走,如若不信,以我佩刀为信!
带兵在外的儿子接到父亲的亡命信,且有佩刀为证,哪有不信的?便外逃,但一逃,就是“叛国”,王猛还故意让关隘守将放跑慕容令,同时立刻将其“叛逃”之事直报苻坚并设法让慕容垂也知道,慕容垂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要如此,但大祸已闯,百口莫辩,只好也跟着逃跑,就这样父子争相逃亡,慕容令却在逃亡的过程中被杀……
一个人品一向被称许的贤相却会如此陷害贤良,是很让人看不懂的,历代史家对王猛“唯一的一次卑鄙下流”都有微词,司马光对王猛的评价就极差,说慕容垂名满天下而无罪见疑,纯属王猛构陷,一代名相所为与市井之举有什么两样。
我们从中想到的却是,人心惟危,人无完人。正人君子为什么就不会有“内心沦陷”的瞬间呢?孔子尚且妒杀少正卯,孔明嫉妒庞统和法正的嫌疑也一直有史家微词,王羲之更是公开地嫉妒王述,后居然因妒而病而亡,但这三者都是被大历史称颂并垂范后代的人,多一个王猛又何必吃惊呢?
面对不善之举面对谤言我们该如何呢?传统的教育说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以为大错。我们应该学会保护自己,对负面指控应该“有则改之,无则怼之”,不必客气。因为嫉妒是很难被感化而自行灭失的,培根说它“无敌”,袁枚说“九死难医嫉妒心”都算是悟透了人性,因为谁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人一见你就不顺眼,就“触气”,就“五行相冲”,就处处与你为难——
而一般情况下,他(她)们还都不是“坏人”呐。撰稿 胡展奋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